红网时刻9月30日讯(通讯员 刘金玉)清官难断家务事,面对剪不断,理还乱的家事纠纷,一纸判决难以定纷止争,法律之内,应有人情在。亲人陡然离世,生前未立遗嘱,原本关系融洽的亲人因遗产而恶语相对,甚至大打出手,家庭和睦氛围不复存在。
遗产继承起争执
“我不同意调解,直接走法律程序。”
“我也不同意,直接判。”
近日,在冷水滩区人民法院悉心调解了一起这样的案件。父亲病故,儿子与继母因遗产分割问题发生纠纷,随着矛盾不断升级,最终儿子一纸诉状将继母告上法庭。
本案是一起因遗产分割引发的家事案件,涉案人数多,关系较为复杂,原告周某甲与被告张某是继母子关系,在一起生活了十余年。2020年5月,周某因突发脑梗骤然离世,原告周某甲(周某前妻之子)、原告刘某(周某母亲)与被告张某对银行存款、房产的归属等遗产分割问题产生争议,遂诉至法院,诉请法院对遗产重新分割,并将被告张某的亲子周某乙列为第三人。
“隔空对话”化纷争
开庭前,承办法官蒋翠霞考虑到双方关系的特殊性,如果直接进入诉讼程序,可能会激化家庭矛盾。为了避免原被告双方当事人发生正面冲突,减少诉累,蒋法官决定进行“线上”诉前调解。经过线上初步沟通,蒋法官耐心听取双方当事人意见后,总结出本案争议焦点,原被告都想争取更大份额的遗产,双方寸步不让。
为了使调解工作有序开展,蒋法官在线上沟通时,首先平复双方情绪,嘱咐其互相体谅,随后便对当事人释法明理。
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“虽然你不是他的亲生母亲,你与周某甲以母子关系生活了十多年,现在他才19岁,父亲突然去世,奶奶瘫痪在床,以后的路只能靠他自己走,你们要不要各退一步……”张某听后思索良久,逐渐接受了蒋法官的法律意见和建议,最后表示愿意和解,并将遗产中新买的面积较大的房屋与房屋中的电器等让给原告。
“作为晚辈你应该体谅阿姨的难处,她细心照顾你十多年,现在一手操持了你父亲的葬礼,以后还要养育你年幼的弟弟,你父亲也不希望看到他们无依无靠……”听到这,周某甲态度开始缓和。
经过蒋法官20多次“拉家常”式的倾心调解,周某甲与张某握手言和并达成协议,遗产得到了合理分配。后来,周某甲得知张某因将房屋出租,且租期未到没有地方住时,邀请张某住进其继承的房屋内,周某甲和张某濒于破裂的亲情也得以修复。
跨百里解婆媳“结”
原告刘某已有73岁高龄,现居住在宁乡市灰汤镇,老伴儿早已去世,膝下的一儿一女均已长大成人。本应安享晚年的她,在2020年5月,白发人送黑发人,现任儿媳因遗产问题跟她闹不和。
考虑到刘某行动不便,且路途较远,蒋法官决定亲自上门做调解。在奔赴宁乡之前,蒋法官经过深思熟虑,认为这对婆媳的关系有转圜的余地,虽然该案的矛盾焦点集中在经济利益上,很难以说教的形式让她们放下嫌隙。于是,蒋法官另辟蹊径——打亲情牌:即通过原告疼惜孙子这个点,来“击打”她的软肋。许是被击中了痛处,为了能给孙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健康的身心,老人沉思后,老人终于转变了态度,并在调解笔录上签字。
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。在蒋法官的不厌其烦的沟通讲解下,一场亲情官司,终于取得了圆满的结局。日前,双方已经兑现了承诺。
延伸职能有温度
事后,蒋法官说道:家事案件兼具身份关系与财产关系的特点,难调解,作为一名家事庭法官,虽然可以简单地依据法律条文规定处理案件,但那样可能会使涉案家庭失去唯一的弥合机会。为了重“缝”亲情,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,她积极延伸职能,把办理的每一起家事案件,都当做自己的难事去办。
近年来,该院积极延伸审判职能,推行上门调解的人性化服务举措,坚持深入一线进行调解,积极为老年人、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及其他不能法院的当事人提供“上门服务”,坚持“调解优先、调判结合”的民事司法原则,化解矛盾纷争,平衡利益冲突,真正做到案结事了,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。
来源:冷水滩区法院
作者:刘金玉
编辑:屈文利
二审:陈洁
三审:黄丽音
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。